• 字体
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专升本政治复习 > 专升本政治复习
听书 - 专升本政治复习
00:00 / 00:00

+

-

语速: 慢速 默认 快速
- 6 +
自动播放×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全书进度
(共章)
-
每段间隔:0
+

问答题库 (未听)

 / 2022-11-04

分享到:
关闭

锦毅听书,上传你想听的书,让读书更轻松

问答题库

1.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源。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2.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③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④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4.简述物质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其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不彻底性就是它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6.怎么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1世界是统一的,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②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③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化的统一,是世界统一性的表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①它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2它告诉我们要有统一观念、全局思想。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答: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展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

8.什么是辨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历史形态是什么?

答:(1)辨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2)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辩证法B近代唯心辨证法C现代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变的,世界是没有矛盾的,不会发展的。

9.发展的本质?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答: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反之,旧事物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三点:第一,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发展起来的。它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又是促进旧事物灭亡的因素。旧事物无法克服新事物,新事物在发展中必然否定旧事物。第二,新事物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新事物总是不可战胜的?

10.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2)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③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3)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规律范畴,而是要全面而有重点、完整而又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把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分区别。①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及否定之否定过程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1.质和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特点是,特定的质就是事物本身,质和事物不可分割,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窖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即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度:质和量的统一角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地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

12.在认识论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13.为什么理性认识必须付诸于实践?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地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14.如何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的判断标准?

答: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①“三个有利于”标准使实践标准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什么是当务之急的实践却是个不容易把握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坚持了实践标准并使之具体化,有很强的针对性;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现实意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旧的观念时时干扰我们的工作和认识,如对姓“社”姓“资”的争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现实、具体而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标准,具有现实针对性;

③“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三个有利于”的头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而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是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而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综上所述,“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一个以生产力标准为基础的包括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判断系统。

1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基本涵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现有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总概括和总规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对我们现有社会发展水平的总认识和总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6.为什么说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第二、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17.简述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如何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党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如何坚持这个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始终如一地搞好经济建设,决不受任何干扰。

18.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第三、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历史更长的时期

微信扫一扫,好货要分享
【锦毅听书 — 让读书更轻松(t.1314job.com)】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play
prev
next
close
笔记
  • 关闭
  • 共享交流
  • 我的笔记
我的笔记
  • 保存
内容解说
  • 关闭
取消 确定
提示
  • 关闭
确定要删除吗
取消 确定
听书提示
×
  • 重听本章
  • 接上次听
X
Top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在微信中分享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